【滁州苗木】 近年来,安徽省滁州市通过强化领导、科学谋划、聚力调度、统筹建设和创新机制等举措,以点带面,扎实有效地推进了美好乡村建设,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,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,农民收入和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。首批列入省级考核的35个重点示范村均通过验收,位于全省前列:凤阳县小岗村、全椒县黄栗树村、来安县小李庄村入选农业部“美丽乡村”创建试点;天长市长山村、南谯区姑塘村被授予第一批“安徽省宜居村庄”示范村;天长市龙岗村和汊河村、明光市梅郢村入选省级首批传统村落名录;天长市长山村、凤阳县小岗村被评为“全国生态文化村”。
注重顶层设计,打造特色产业
在空间布局上,滁州市确定了“1313”战略,规划打造环滁城主城区的示范圈(一环),做美主城区到全椒、汊河、乌衣3条示范长廊(三带),在天长市整体试点美好乡村建设(一县),集中整治交通沿线、市域边线、省际界线等三线可视区域(三线)。在建设布点上,结合城镇化发展水平,全市规划保留了375个中心村和1586个永久性居住点。在彰显特色上,规划打造生态旅游、苗木花卉、田园风光、乡村美食、加工产业、民俗风情等10条精品示范线和现代农业发展、红色旅游、休闲度假、苗木花卉等4大精品区块,以特色示范引领美好乡村建设。在编制要求上,做到坚持群众需求为第一导向,村民理事会全程参与,严把“两个关口”(群众认可关、专家审查关),突出“三个结合”(与现有资源、功能整合和未来发展相结合),注重“四种理念”(特色风貌、乡土文化、田园格调、自然生态)和坚持“五个不准”(不准破坏自然环境、自然水系、村庄肌理、传统风貌,不准搞大拆大建)的要求,提升规划水平。
同时,该市坚持把产业发展与村庄建设同规划、同实施。在选址上,注重同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、农产品加工园、农民工创业园等优势产业融合,形成以了凤阳小岗、天长铜北、明光潘村、全椒河东、来安林桥、南谯姑塘及黄圩等一批产村融合示范点。在建设上,该市依托自然资源,吸引社会资本,打造特色产业,天长长山、明光梅郢、来安张山和复兴等村引进社会资本,发展种植业、生态养殖业和休闲旅游业等一批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,如:天长长山—井亭特色乡村旅游线、来安县集科普教育与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示范线等。
此外,滁州市在积极发挥村民理事会参与村庄建设和管理的基础上,出台“村民自建”试点工作指导意见,对一些技术要求不高、危险系数较低的小工程,组织农民自选、自建、自用、自管,开展了“问需求、问困难、问建议,定建设内容、定建设方式、定管护机制”为内容的“三问三定”活动,群众急需的,优先干;群众拥护的,坚决干;群众不理解的,暂缓干;群众不同意的,决不干。其中,天长市3个村根据群众需要,自建农机具摆放场所;明光市梅郢、来安县孙桥、定远县岳庄等村在房前屋后自建微菜园;全椒县黄栗树等村采纳群众意见,将闲置的小学改建为便民服务中心等。全椒县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作用,有效解决了美好乡村建设中“事难理、议难决、决难行”的问题,得到中央安徽省委的肯定,并在全省宣传推广。
创新管护机制,坚持务实推进
为确保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,滁州市结合“三线三边”整治探索实行了整县域环境整治工作,出台《滁州市建成中心村长效管护工作检查评比实施方案》,每半年度对已建成中心村开展长效管护工作检查评比活动。目前,天长市、来安县、全椒县已启动并实施了全县域农村环境整治工作,建立了以县乡财政资金为引导的长效管理机制,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,将市场化的保洁服务覆盖所有乡镇街道、中心村及村民小组,切实改变了农村长期脏乱差的面貌,其他县(市区)也将于2016年底实现全覆盖。
记者了解到,为保证美好乡村建设务实推进,滁州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:一是建立了市级领导联系、市直部门帮扶等制度,开展结对共建的新村推进机制;二是坚持问题导向,印发年度工作项目调度手册,明确建设重点,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节点;三是实行月主题调度,每月选择一个县市区,召开月度工作现场调度会,结合工作点评和任务部署,做到精准调度;四是组织“四看四促”巡回检查活动,以分片区“看现场、查资料、听汇报、集中点评”的方式推进建成村长效管护和在建村项目建设工作;五是以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为抓手,积极组织引导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投身美好乡村建设,其中,定远县岳庄村在美好乡村建设中,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,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。对有履责能力的党员进行设岗定责,切实增强无职党员参与美好乡村建设的热情。
据滁州市副市长汪建中介绍,该市下一步将坚持以改善农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,打好5个攻坚战,全力推动美好乡村建设由“以点为主”向“由点带面”的战略转换:
打好城乡协调发展攻坚战。在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、振兴县域经济的同时,全面统筹推进美好乡镇建设、中心村建设和自然村环境整治,力争通过3~5年的努力,城乡面貌显著改善,城乡差距明显缩小,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。
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攻坚战。坚持把美好乡村建设与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、“三线三边”环境治理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,通盘考虑,协调推进,形成联动效应,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。
打好绿色生态发展攻坚战。坚持因地制宜,分类指导,大力发展现代农业、现代林业、都市休闲农业、观光旅游和养老养生产业,加快构建一、二、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村产业体系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,盘活农村资源要素,大力培育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,强化美好乡村建设的“造血功能”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打好农村扶贫攻坚战。认真履行好扶贫攻坚的主体责任,突出抓好以“精准扶贫”、“精准脱贫”为核心的农村扶贫工作,实现农村贫困人口早日脱贫、早日小康,真正共享全社会改革发展成果。
打好基层治理和文化建设攻坚战。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,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,进一步提高基层组织凝聚力、战斗力和基层治理能力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普及活动,切实引导农民自觉移风易俗,革除陋习,走上文明和谐乡风之路。